10月22日,十位學者以“線上+線下”的方式相聚在由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與國際傳播學會(ICA)共同主辦的“2022新媒體國際論壇”。上海交通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禹衛(wèi)華副教授召集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廈門大學、中國傳媒大學、鄭州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的學者齊聚一堂,舉辦以“第三人效果40年:歷程、反思與進路”為主題的圓桌論壇,共同研討第三人效果理論的發(fā)展歷程、理論反思與研究進路。本次圓桌論壇由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張寧主持。

會上,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趙路平代讀了香港浸會大學傳理與影視學院教授羅文輝發(fā)來的手寫賀詞。羅文輝在賀詞中回顧了第三人效果理論的發(fā)展歷程,分析了當前研究存在的問題,指出“未來的研究可以考慮繼續(xù)探討第三人效果對行為的影響”。他表示,“很高興看到上海交大舉辦有關(guān)第三人效果的研討會,更祝賀禹衛(wèi)華《第三人效果理論研究》專著出版,希望未來會有更多有關(guān)第三人效果的研究與著作”。
本次圓桌論壇由兩部分構(gòu)成,第一部分為第三人效果理論歷程匯報。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學生張學婷、羅舒幻、徐佳悅對于第三人效果理論在2003-2022年的發(fā)展歷程進行了總結(jié)匯報。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學生陳鈺、杜雨軒、王雨禾對于假定影響模式于2003-2022年間的發(fā)展歷程進行了概括總結(jié)。兩組匯報都從理論概述、英文文獻綜述、中文文獻綜述、反思與展望四個方面出發(fā),進行了較為詳盡的梳理。
第二部分為專家學者圓桌討論。在圓桌論壇中,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特聘教授郭良文針對第三人效果理論研究未來發(fā)展趨勢發(fā)表看法。郭良文認為未來第三人效果理論研究除了態(tài)度和認知層面外,還要朝著“行為”方向轉(zhuǎn)變,更多關(guān)注第三人效果產(chǎn)生的具體行為。其次,研究者需要結(jié)合AI、AR等智能互動沉浸式技術(shù),將理論研究放置到社交媒體與新興媒體背景下進行影響探討,并比較異同和影響。未來的研究應(yīng)朝著混合研究方向轉(zhuǎn)變,將定性與定量研究方法結(jié)合,為第三人效果理論研究注入新血液。
五菱之光EV 305KM新車發(fā)布,開啟新能源商用車新時代
8月22日,鄭州記憶?油化廠創(chuàng)意園熱鬧非凡,五菱之光EV 3...(546 )人閱讀時間:2025-08-25新車上市消息!日產(chǎn)天籟改款叫天籟PLUS 今年第四季度要上市
天籟PLUS要來了,可它沒混動?!币痪湓挘瑝蛟陌??第四季度...(947 )人閱讀時間:2025-08-25spaceship宇宙飛船怎么讀
spaceship宇宙飛船的讀音:英式讀音為[?spe?s?...(973 )人閱讀時間:2025-08-13成都世運會含金量高嗎(成都世運會是什么級別的比賽)
2025年,世界運動會將首次在中國成都舉辦。這項賽事雖然不像...(1074 )人閱讀時間:2025-08-02